“橱窗模特的自我修养”,芭芭拉罗伯茨演讲实录
###
欢迎大家,今天我们聊聊橱窗模特的自我修养。
橱窗模特要能够为大众所接受,有一些需要满足的先天条件:一个区分得出前脸和后脑勺的头部、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躯干、粗细变化自然的手臂和腿各一双以及尺寸与它们配套的手和脚各一对,最后是把它们全部连接起来的、可以转动的关节。换句话说,就是要看上去是个假人。“看上去是人”很容易理解,即各部分比例大致符合人体工学模数,活动特性与真实的生物人体相同;“看上去假”则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数据,是一眼看上去的感觉,要么就假得好,要么就假得好失败。你们的一位前辈前几天接受采访的时候总结得很到位,橱窗模特追求的”假“就是像所有人又不像任何一个人,这点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你们自行体会一下。
橱窗模特界分两大类。一类穿的是衣服,什么角色穿什么衣,一目了然。这类模特在角色之间转换得很流畅,一脱一穿就是另一个身份了。另一类穿的是布景。在一个设计过的场景布置下,身处什么布景就对应的是什么角色,模特自己往往不穿衣服。布景的要求很灵活,比如家具、壁纸是很常见的形式,同时也很具像,灯光和声音布景都属于比较抽象的形式。目前公认的最抽象的形式出现在去年的环球橱窗模特先锋展上,就是四面白墙,一纸旁白,没了。这样的布景就对模特的要求极高,你们想想,这可得怎么体现角色特点啊,左手食指最末关节弯折的角度都得带着戏。有段时间,后者诟病前者“什么角色穿什么衣”的逻辑,认为这是简单粗暴地物化了角色,用衣服取代了丰富的角色特点。前者在角色间快速的转换,在他们看来也是走量不走心的表现。可渐渐的,一部分穿布景的模特觉得穿衣更美也开始尝试穿衣,全盘否认他们之前的观点,认为穿不穿衣只是个人审美不同而已,并指出一小部分人上纲上线是别有用心。其实孰优孰劣,我觉得,无法比较,没必要比较,受众不同而已,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这两大类型,存在即合理。橱窗模特界的中流砥柱里,这两类都有,一半一半的样子。
我要介绍的就是以上,下面抽两个刚才大家传上来的问题解答一下。这张上面写的,芭老师您好(笑),正好借这个称呼向大家补充一点,请不要称橱窗模特为老师,或其他任何角色称谓。我理解大家可能觉得这么称呼比较礼貌,但在橱窗模特界恰恰相反,直呼名牌上的名字是一种基本礼节。我这么给大家解释,老师只是我出演的众多角色之一,你唤我老师的话那我要问问你,是不是我其他角色演的不够好?(观众笑)不过今天这样称呼我没有关系,我们来接着看问题,如何理解橱窗模特与演员之间的不同,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工种。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经常看到混淆这两个概念的用法,很普遍。橱窗模特,你只能“是”或“不是”,没有“演”橱窗模特这种说法;而演员可以是橱窗模特“演”的,也可以本身就“是”演员,虽然描述是两个不同的情境,但两种用法都是正确的;演员是不会“演”橱窗模特的,他们站在外面看橱窗模特演,没有必要反过来又演橱窗模特,这是个宇宙级的层级问题。今天这个场合时间有限,希望这样解释有帮助到你们理解.
谢谢大家。希望你们都成为一个你们生来注定就是的橱窗模特。(全场掌声)
现场有人高高举起了手:“芭芭拉,那你是两类里的哪一类呢?”
“我?”芭芭拉又笑了,“都不是,我是演员。”
###